【鹤霖看中国】抗疫名画鉴赏 周中华《来之不易的胜利》 抗疫画作 鉴赏辞 —— “中国抗疫50天” “中华之指”一尊划时代新雕塑诞生 中华民族“家国情怀”之爱正走向世界 “哲理漫画家”周中华先生此幅原创2020“中国举国抗疫”主体经典作品《来之不易的胜利》,彰显“中国精神”,十指连心,五指撑天,魂绕中华。至此深邃寓意,推荐入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入典,尊记历史,以史为鉴。 此画作堪称“中华之指”,塑碑传世——众所周知“中国医生”,手术台上,缺“指”不行;“中国军人”,“指”挥战“疫”,缺“指”不可。“指”者,方向矣!古往今来,挥之方遒。 整体画感立体醒世,铭刻时艰,以“缺失之悲壮”,镌刻出一种“中国牺牲”之民魂犹存,演绎着一种“人类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的历史性画卷之壮美境界。 “V”象征“胜利”,亦可理解为“结束”。“二战”之杰作,传至今日,“中华之指”亦为划时代杰作,象征“疫战”结束之意。 公元2020年3月12日,世界上117个被卷入“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之中,全球进入“至暗时刻”,此幅《中华之指》呼至已出。 2020,百年不遇之历史大变局—— 画作出世逢时,已入神境,蕴涵国之大气,民之心力;“人民战争”就是胜利象征。 “划时代之杰作”,看罢,不免挥泪如雨,忍指断筋。此画品,震撼人类之内心深处,“封城防疫·神山救人;赴死医者·博爱仁德”。山川异域不唯“战”,风月同天只惟“和”。“手屈一指”乃我中华之自信与豪气。 多年之后人类生命,怀望2020“庚子鼠年”,令子孙后代顾往中华之崛起臻载,绝世了图,瞬笔梦画。 来之不易之胜利,倡今颂古,悠远臻迹!中华神爱,万世流传。东方艺术,书显华章。 《来之不易的胜利》这幅经典抗击疫情作品,从另外一个历史的变迁角度与艺术象征意义而言,堪比古希腊雕塑家阿历山德罗斯《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之神韵,简约气盛,指冲蓝天。令后来者端详其中之创作时代背景,“抗疫之杰作” ,顿悟时代变迁,折射世界巨变 —— 应验毛泽东名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又记,周中华先生创作此幅作品,正值中国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防控保卫战“转折点”之2020年3月12日,爆发武汉疫情“封城”后整整50天之际,中国当天增加病例降至个位数字“8”例;同时,亦在包括意大利、伊朗、韩国及日本、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世界上多达117个出现“感染病例”之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2020年3月12日起,全球进入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疫情更别的当天。 当晚,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两条官方新闻,其一、中国政府派遣国际救援队奔赴欧洲意大利,开展疫情国际救援;其二、中国主席习近平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秘书长先生给我来信表达慰问,积极评价中方采取的防控措施,并多次公开讲话支持中国抗疫努力,中国人讲“患难见真情”。经过艰苦努力,中国国内已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下一步,我们将慎终如始加强疫情防控,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同时抓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也一定能够实现预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对此充满信心。 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为世界各国防控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段时间,疫情在多国多点发生,形势令人担忧。国际社会应当加紧行动起来,有效开展联防联控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中方愿同有关分享防控经验,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正在向出现疫情扩散的一些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方支持联合国、世卫组织动员国际社会加强政策协调,加大资源投入,特别是帮助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做好防范和应对准备。中国已经宣布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支持世卫组织开展抗击疫情的国际行动。 习近平强调,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在习近平主席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之下,中国在主动请战,一个负责任的充满人类生命共同体“医者仁心 大爱天下”的中国,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东方文化,中华哲理,剑指未来! 微信里有人评论说: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且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人骨子里浸润了几千年的“家国情怀”。中国人为了自己的家人,尤其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以省吃俭用,吃苦受累,委曲求全,甚至低三下四,卑微如尘,可以把自己的生存需求压低到令人难以想象的更低程度。 “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 中国文化造就的一对词汇,催人报国,抗危度日。 在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人为了自己的,可以慷慨解囊,抛妻别子,忘却名利,舍身赴死,共赴国难!对外族人来说,中国人的这种“家国情怀”背离人性,不可理解——这种“家国情怀”,是一种可以舍弃自己、成全家人和的超越人类自私生存本能的大爱,是一种支撑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百折不挠、不断浴火重生、走向辉煌的最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动力!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疫情过后,中国必将踏实走向前所未有的历史,那是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与梦想,那是亿万为国赴死的中华英灵们的未竟理想——“指”日可待。 那,终将到来!那,将很快到来!
新时代国际援助,中国已先行—— 爱在地球村,天佑全人类! 名画艺术鉴赏者: 鹤霖 一带一路通讯社 执行总编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特约评论员 2020年3月12日 作者简介: 周中华,漫画家、国画家、一分钟画像达人、诗人。1986年成为中国美协会员、全国青联委员,原《中国青年报》编辑,现任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教授,珞珈诗派研究会理事,武汉漫画研究会副秘书长。获全国美展奖,第三届书画春晚美术金奖,日本读卖国际漫画大赛选考委员特别奖,漫画《羡慕》被选为全国高考漫画题。 V乃英语字母表中两个最年轻的字母之一(另一个为J),它于莎士比亚时代以后,约1630年出现。但V同时又是U,W,Y等三个字母的祖先,甚至连F也可以说是从V派生出来的。V[1]源于约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字母表中的第6个象形字母,该字母酷似今日之英语字母Y,叫做waw,意为“木栓”或“木钉”。 公元前900年以后,希腊人借用了该字母,并由此衍生出两个字母,一个后来演变为英语字母F,另一个则演变为V和Y。在19世纪以前V和U这两个字母原来是不分的,可以互换的。 在英国,原来反“V”字手,是侮辱对手的意思,自这件事后,正“V[2]”字传遍世界。英国首相丘吉尔高高举起“V”字,鼓舞民心。哪怕再艰难都高呼:少年,永不要放弃!永不要放弃!永不!永不放弃! 〔历史来源〕 奥地利 18世纪末19世纪初,闻名全球的奥地利犹太医药家族——伯恩.维克特(Byrne.Victor)家族在长期的研发过程中,在取得一次次突破性成果时,伯恩.维克特科研人员为了不打破那种特有的静谧氛围,彼此之间只用手势V来传达祝贺。自此,在历史的长河中,维特家族每一次度过危机或者获得成果,在庆贺时都会高高举起2个“V”字。 字母V 多年的习惯性手势在纳粹统治时期,在排犹驱犹的恶劣环境下,伯恩维克特实验室科研人员打着V的手势,则多了更深的寓意--胜利在望。在1938年7月纳粹德国,包围了罗斯柴尔德医院。作为主治医生的维特高高举起双“V ”给予所有躲避在医院的犹太人和病人信心。这一刻,全医院所有人高高举起手中V字,不久便传遍奥地利乃至整个欧洲。 德国 1940年,德国法西斯入侵西欧各国,维特一个比利时好友维克多.德拉维利流亡至英国。每天,他利用电台从英国向比利时进行短波广播,号召同胞们奋起抗击德国侵略军。晚上,他在广播里号召人们到处书写“ V”字,以表示对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心。几天之内,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和其他城市的大街小巷、树干和电线杆上、影剧院里,甚至在德军兵营、岗楼和军官的住宅里,都出现了“V”字,大大鼓舞了比利时人民的斗志。这个故事流传甚广脍炙人口,使朋友见面用 “V”字手势打招呼成为一种时尚。 而以“V”作为招牌动作并将其发扬光大的,是二战期间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十分喜爱这种手势。据说有一次,他在地下掩体内举行记者招待会时,地面上突然警报声大作,丘吉尔闻声举起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同时按住作战地图上的两个德国城市大声地对与会记者说:“请相信,我们会反击的。”这时,一名记者发问:“首相先生,有把握吗?”丘吉尔转过身,将按在地图上的两指指向天花板,情绪激动地大声回答:“一定胜利!”这一场景出现在第二天出版的各大报纸上,从此这一手势便在世界迅速流行开来。 V型是丘吉尔的经典手势,二战期间他无数次用这个手势来鼓舞英国群众。刚刚看过《至暗时刻》的观众便会知道,最开始丘吉尔比出V字时,是手背向外的,而这个情节也是历史真实还原。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断臂的维纳斯》)是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雕像表现出的爱神维纳斯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思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形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女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特。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将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了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根据神话,阿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完成了《米洛斯的维纳斯》。 〔艺术鉴赏〕 主题 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