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品评》 王根权 著 认识书法 一、人们对书法的认识 1、人们对书法认识的感觉 书法很美、很时尚,许多人都想进入、都想参与 ,然而,他们对书法的认识却很浅,有的只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去描述: 第一、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是指,凡是识字之人,每个人都能提笔书写。复杂是指,有的人学习书法,练了一辈子字却没有练出名堂。 第二、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指,每一个人都熟视书法,见过的书法作品无数。陌生是指,书法艺术作品总是距离自己很远,有人甚至认为自己与其无缘。 第三、既好说又难说 好说是指,一幅具体的书法作品,每个人都能评说上那么一两句。难说是指,对不同的书法作品就不知道该如何评说了。 第四、既能说清又说不清 能说清是指,对一幅具体的书法作品每个人都能说清它好与不好。说不清是指,说这幅作品好,好到什么程度说不清;说这幅作品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也说不清。 第五、既清楚又迷茫 清楚是指,每一个人都清楚学习书法必须下苦功夫花大力气。迷茫是指,学习书法的人不知道该如何下功夫,需要花什么样的力气?力气在什么地方使用?尤其是当别人认为自己的字写得不错的时候,大家对自己都以书法家相待的时候,下一步该学什么?如何学?迷茫了。 2、人们对书法的认识感觉体现反映出的问题 人们对书法认识上的这种感觉体现反映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说明了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 关于中国书法艺术之魅力,明代的项穆在他的《书法雅言》中是这样描述书法艺术的,他说:“能随形而绰其态,审势而扬其威,每笔皆成其形,每字各异其体。” 中国书法从诞生起传承了几千年,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豪杰侠士、平民百姓,流连、徜徉、沉醉于其间,并为之倾倒,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有人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中国书法艺术像一根魔柱,只要你有机会靠近它,就会被它紧紧地吸住。当你沿着这根魔柱往上爬的时候,任你用尽气力,使尽招数,总是难达其顶。 中国书法艺术的这种特有魅力,不仅吸引着东方人,同样也吸引着西方人。远隔重洋生活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对中国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美国人费正清·赖肖尔在他的《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是这样赞叹中国书法的:“书法在东亚是一种伟大的艺术!” 第二、说明了中国书法自身的不成熟 中国书法的发展现状是,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非常不平衡。书法大家很多,书写技艺很高,而书法理论缺乏。 人们尊重历代的书法名家大家,每每提及他们的时候,不是称“圣”就是呼“杰”。人们更重视书法先哲们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每每说到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时候,总喜欢自豪地说,我们有一座丰富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宝库”。当真正需要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打开所谓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宝库”,仔细地品味那些“宝贝”的时候,则会发现,所谓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宝库”那只是一种鼓舞宣传,所谓“宝库”中存放的“宝贝”,多是历代书家们的一些书论文章。那些书论文章中具有深刻思想内容者很少,多是一些书法人对书法艺术的认识、看法、感想、感言、体会、以及评论认定结论性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书法艺术理论吗?确切地说,与完全意义上的书法艺术理论还有着很大的差别,充其量只能沾上一点理论的边。笔者虽然不能说对中国书法艺术理论“宝库”不重视之类的话,但确实让人不满意,令人失望。 唐代书法艺术大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书牒论》一篇中是这样评论以往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在其《书谱》后记中又云:“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柔,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於將來。徒使繁者弥繁,闕者仍闕。”“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是说,以往的书论,内容很乱,质量很差。“或重述旧章”,“或苟兴新说”,“繁者弥繁,阙者仍阙”是说,以往的书论对学书人有用的东西太少,而对学书人无用以至干扰误导的东西太多太滥。 孙过庭距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我们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宝库”虽然说丰富了许多,但其中有价值的“宝贝”增加甚少。孙过庭所指出的那些书论现象,依旧没有太多的改变。一些所谓的书论文章你抄我,我抄他,在那里“重述旧章”。或者不切实际地、不负责地出一些风头,创立所谓的新学说,标榜所谓的新观点。所谓的“新说”,大都没有跳出“奇”、“丑”、“怪”的圈子,空洞无物,呓语连篇,一个模糊不清的大概念套一个模糊不清的大概念,用来解释另一个模糊不清的大概念,结论还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大概念。如此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对于学习书法的人,不但没有益处,反而有害。 一些所谓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文章故意将一些原本很简单的问题说的玄乎其玄,神乎其神,让人不知所云,以此显示自己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高深。一些所谓的书法理论家不懂装懂、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牵强附会、强词夺理,以此蒙人,以此欺世,以此忽悠学书人。学书人不读那些书论文章还罢了,凭着自己的认识能力,对书法艺术中的一些问题还能清楚一些,读了那些书论文章以后,反倒更加糊涂了。一些学书人曾就这些问题与笔者进行过交流,他们说对一些所谓的书论文章读不懂,越读越糊涂。笔者告诉他们,这很正常,那些文章不仅仅是读者读不懂,作者自己也不懂。“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依旧是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理论当今之亟待解决问题。 二、什么是书法 1、书法的正名 关于书法的称谓,通常有这么几种:第一,写字;第二,书法;第三,书法艺术;第四,中国书法;第五,中国书法艺术。 比较这五种称谓,第五种称谓“中国书法艺术”最为确切,其他四种称谓都正确,但不确切,均可以视为第五种称谓“中国书法艺术”的简称。 为什么说五种称谓中只有第五种称谓“中国书法艺术”最为确切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它明确了书法是艺术; 第二、它明确了这门艺术是中国的艺术。 为什么一定要在“书法艺术”前边加上“中国”两个字,才说他最为确切呢?原因有三点: 第一,因为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文字为书写对象,或者说是以中国文字为载体的。作为书写对象,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只有中国文字,才具有这种功能,其他文字不具有这种功能。在“书法艺术”前边加上“中国”两个字,意味着对“书法艺术”的范围加以了限制,故此也就显得确切。 第二、书法艺术已经走出了国门,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加上“中国”二字则表明了它的发源地在中国,有利于提高这门艺术的艺术品牌。 第三、书法艺术的生产地现在已不仅仅是中国,日本和韩国人都崇尚这一艺术,学习练习书法艺术的人很多。这些人中间有一些人不顾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试图将中国的这一文化遗产据为己有,强名为“日本书法”、“韩国书法”等。在“书法艺术”前边加上“中国”二字,则有利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可以起到正源清流的作用。 2.书法艺术三个层次的划分 关于什么是书法,历史上的观点很多,几乎每一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都有自己的一个观点。这些观点很纷乱,很难说清其中的哪一种观点,或哪一个人的观点是正宗。但这些纷乱的观点、众多的观点却很简单,也很清晰,均是围绕着两个人的观点展开的。或者直接引用两个人的原话,或者将两个人的观点进行语言调整后再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这两人一个是东汉时期的扬雄,一个是清代的刘熙载。扬雄的话是:“书者,心画也”。 刘熙载的话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什么是“心画”?有两种意思。一种是用心在画画,这一意思符合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意先笔后”。但这仅仅只是符合书法的书写规律,而不是对书法的准确解释。用“心画”解释书法,是一种比喻,用比喻作定义显然是不合适的。“心画”的另一种意思是,“心中有画”。“心中有画”比喻书法,相当于“字在心中”,“字在心中”说的是书写内容的存在,以此定义书法亦不合适。 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一解释与扬雄对书法的解释类似,用的也是比喻的方法,不同的是比喻的喻体较多,喻体的内涵更大了。 到了当代,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工作者都积极地去试图解释书法,这些解释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发掘古人的观点,另一类是突出自己的创新。发掘古人的观点者或直接引用古人的说法,或将古人的观点变换一种说法。所谓创新,则是将古人的观点再加上一些时髦语言而已。诸如:书法是一种乐趣,书法就是人生,书法是一种追求,书法是一种境界,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书法是自我个性的张扬,书法是用毛笔书写中国汉字,等等。 可以看出,这些解释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发散思维,但都不够完整准确。比如“书法是用毛笔书写中国汉字”,这一解释将书写工具的范围变窄了,甲骨文是用刀刻出来的,被排斥在外了,现在的硬笔书法也被排斥在外了。 书法的准确定义是:书法是一种书写中国文字的艺术,或者说书法是一种中国文字书写的艺术。 这个定义从解释的角度讲,很准确、很周全。但这个解释太原则,不好理解、不好应用。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写有这样一句话:“淳(醇)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淳醨一迁”,说的是酒精的含量不同,酒的质量就有了区别。酒精含量高的为醇,酒精含量低的为醨,醇和醨的差异就是一个度和量的问题。同时,孙过庭认为“淳醨一迁”是所有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普通规律,即“物理常然”。孙过庭“淳醨一迁,质文三变”的观点就是哲学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酒家根据“淳醨一迁”的道理,将酒分为若干不同档次,以供饮者选择。同理,我们可以将书法艺术分为不同的层次,以供鉴赏收藏家参考。 根据艺术含量的多少,可将书法艺术划分为不同的三个基本概念层次。这三个基本概念层次分别为:写字、书法和书法艺术。 第一个层次:写字的概念 写字就是按照中国文字的笔画顺序及笔画布放位置要求将中国文字写出来。写字的要求是书写工整、正确。写字的目的是让别人易于辨认。 第二个层次:书法的概念 书法就是按照传统的书写规则和法度写字。书法的要求是在写字的基础上,将字写得美观漂亮。书法的目的在于让别人喜欢看、爱看。 第三个层次:书法艺术的概念 书法艺术是用书法的艺术语言去表达表现书写者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书法艺术的要求是将字写美观漂亮的同时,还要能很好地表达所写文字内容的思想情感和思想意境,并展现书法家自身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书法艺术的目的在于达情表意。 不难看出,在写字、书法和书法艺术三个层次中,“写字”这一层次的艺术含量最少,“书法”这一层次的艺术含量居中,“书法艺术”这一层次的艺术含量最大。有了对书法艺术三个基本不同概念层次的划分,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就清楚多了。 以往人们认识书法,没有“度量”这一概念,不注意区分书法艺术三个不同的概念层次,而又习惯于用其中的一个概念去替代或包含另外两个概念,每每将三个不同质的概念相混同,这就形成了认识书法上的诸多误区和盲点。有了人们认识书法艺术上的诸多误区和盲点,一些所谓的书法理论家、评论家为达到自己的书法名利便借故作乱,鼓吹“怪”、“奇”,将“丑”、“拙”、“稚”说成是书法艺术的高层次、高境界。广大书法爱好者对书法艺术怀有一种崇敬,又恪守“谦虚”的传统美德,每每对自己的看法不予肯定,习惯于听信别人,这又使得这些诡辞异说蔓延滋生,使得人们分不清书法作品的优劣好坏,分不清谁是真正的书法大家,从而造成了收藏界的盲从和书法艺术品市场的混乱。现在有了关于书法艺术三个不同层次的划分,大家就可以对书法艺术中的诸多诡辞异说予以分辨,对自己所熟悉的书法家以及他们的书法作品进行界定品评。谁是书法家?谁不是书法家?谁是书法大家?谁不是书法大家?谁的作品能值多少钱,相信大家的心目中也就有数了。 三、中国书法艺术之不幸 最新评论
图文热点阅读排行
户动中国网-分类栏目 名 家 书 画 最 新 作 品 1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