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无意识——艺术家王晓燕 王晓燕 —— 旅法艺术家,1981 年,山东人,现居北京、山东、法国。 中国当代女子画会会员,KAO-France 中法文化交流联合会会员 2016 年录入法国造型艺术家辞典 ARTFABETIC 2017 年录入《2016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阿特传媒网 、阿特画廊 2015 Patrick Persini 绘画奖,法国圣雷米 2015 艺术殿堂主席奖,法国圣雷米艺术殿堂协会 文凭 2013DNSEP 法国国家造型艺术硕士学位,艺术研究类硕士学位-法国尼姆高等美术学院; 2010DNAP法国国家造型艺术学士学位法国尼姆高等美术学院; 2004中国文学学士学位-天津美术学院版画专业; 个展 2014《我的境地》王晓燕作品个展,KAO-France 中法文化交流联合会,佩皮尼昂,法国; 群展 2018第三届中国当代女子画会全国邀请展,上上国际美术馆,北京; 2017《山东省第 21 届美术新人新作展》- 第十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齐鲁美术馆《第六届大艺博 》,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广州《肖像画廊》,杜图瓦别墅,日内瓦,瑞士《对流层》,六 B 空间,巴黎,法国《相遇》叙议社沙龙展 N°3,KAO-France 中法文化交流联合会,佩皮尼昂,法国; 2016第一届山东国际当代艺术展,山东,中国《相遇》叙议社沙龙展 N°2,KAO-France 中法文化交流联合会,佩皮尼昂,法国第十三届 Serres Lez'Arts 当代艺术展,塞尔雷,法国《相遇》叙议社沙龙展 N°1,KAO-France 中法文化交流联合会,佩皮尼昂,法国第五届中国当代艺术家联展,米诺道尔剧院,贝济耶, 法国《明信》,杜图瓦别墅,日内瓦,瑞士; 2015Citerne 画廊艺术展,Saint-Vincent 教堂广场,普罗旺斯莱博,法国 第四届国际艺术生交流展,艺术殿堂画廊,圣雷米,法国《梵高的光辉》,Denis Lacaux 画廊,圣雷米,法国《梵高-圣雷米 2015》第四届国际艺术生驻馆项目,圣雷米,法国第四届中国当代艺术家联展,米诺道尔剧院,贝济耶, 法国《大师的足迹》-2015 奥奈春天艺术沙龙,巴黎奥奈艺术创作中心,巴黎,法国; 2014《反讽与空幻》- 成凡&王晓燕绘画展,圣哈维画廊, 蒙彼利埃,法国《中》- 第三届中国当代艺术家联展, 米诺道尔剧院,贝济耶, 法国《继承 5》,耶稣礼拜堂,尼姆,法国; 2013《童话》- 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家联展, 米诺道尔剧院, 贝济耶,法国《疯狂的艺术》, 28 号画廊, 尼姆,法国; 2012《有戏&冇戏?》- 中国当代艺术家联展, 米诺道尔剧院,贝济耶,法国 2011《户外》,喷泉公园,尼姆,法国《这儿》,卡韦拉克城堡公园,卡韦拉克,法国; 2010《第四段》尼姆美术学院,尼姆,法国《间隔》阿维尼翁城堡,卡马尔格,法国; 装置作品 《无题》2012,装置,无色 ,人造冷光 使用空间 15 平米 在这个装置作品里,所有物件的颜色都已经被去除。它们或是本身无色,或被制作改变成无色的状态;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熟悉的物品,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形成固定的记忆,一种记忆符号。例如经典的可口可乐。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于黑白照片。图像通过摄影的方式,记载一个过去曾经存在的时间点,事物在图像上呈现静止的状态。黑白照片往往呈现历史感。而在现实里,如果我们走近黑白的世界,带来的不仅仅是颠覆的视觉感受,更会体验梦境般的荒诞。特制的桌面上充满液体,形成一个镜面;周围环境中的物件在上面投射出影像。在梦的解析里,这是对于梦的材料问题的探讨;阐释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梦的空间,2013,装置-雕塑,人造灯光,使用空间 30 平米雕塑尺寸:55x50x45cm 材料:布,太空棉 床 尺寸:165x55x38cm. 材质:木 布展要求:射灯,黑暗空间作品《梦的空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在我的卧室里拍摄的作品(如上图)。在这张照片里,拂晓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被子和床上。窗帘与被子都是桃红色。玻璃上流动着冷凝的水滴。通过照片总能传达出一些信息,当时的时间、寒冷的温度等。卧室是休息的地方,是个人的私密空间,也是制造梦的空间。梦是一种幻像,它的存在是真实的;从一些角度来说,梦是不可视、抽象的,是不可触碰的存在。它的存在归属于无意识的范畴。梦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虽然它从来不会反映完整的现实。梦在我们的生活里体现的是精神价值。它给予科学等领域极大的参考和研究价值。结合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研究,这个作品用造型语言的方式阐释了梦产生与存在的环境。被子是睡眠的时候覆盖身体的物件。这个作品里的雕塑,是用照片里的棉被缝制而成;最终追求一个肌理感,外观像大脑。展示的时候,雕塑放置在特制的床上。床并不是通常的尺寸,当雕塑放置在上边,形成不相称的感觉。空间是封闭黑暗的,只有射灯的微弱光线投射在雕塑上。像是一个放大了的大脑,放在一个小床上。大脑的比例与在黑暗空间里的一丝光线,是为了突出大脑的角色;在深度睡眠的时候,大脑仍在运作。 《消失的记忆》2010 装置 人造暖光 使用空间 25 平米在这个作品的场景里,一些不同的物件被摆放在展示空间里。后为追求自然的历史感,在整个空间里撒满锯末;制造一种时间的错觉感,像一个被长时间废置的屋子。家具上积满尘土。在这个作品里,有一把不完整的椅子;因为场景里有锯末的缘故,感觉它的一部分是埋在土里的。寓意在记忆里变得模糊的事物。作品呈现出静谧、精细的画面感,考究的色调氛围。而在布局上,一朵颜色鲜艳的塑胶花被安排在作品里,这是刻意的。单看塑胶花,形质与颜色并不太雅致;或者更有些俗气。有时一些粗俗与高雅的事物碰撞在一起,呈现出特殊的视觉效果,读出一种新的审美趣味。 我们看到一个图像,它是无边际的。 我们找到它的源头,是世界。 (展览期间写的两句,对于作品的诠释。打印标注在作品标牌上。) 无题,2011,室外装置作品 其他经典作品欣赏 这幅作品是在世界植树日创作的,画面的色调是绿色的。绿色可以诠释成森林、树木、草。一些小的物体可以是种子或细菌。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因为绿色的痕迹像地上的青苔、霉斑。中文里的青霉素;青可以是画面里的绿色调,霉是画里绿色的痕迹。我对青霉素有过敏史。在画面构成里加入了一辆红色的车,红色对于我,更像是对于青霉素的一个警示. 《青霉素》1.1x1.1m 面油彩 混合技法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战争的场面。我们看不到战争中的血腥和暴力,这是一个象征性的画面。画面中白色的印迹象征飞机或烟雾。一些粒状的物体从机身坠落,是胶囊的形状;但在这里象征的是炸弹。药品在战争也是不可缺少的物品。背景中有用线绘制的图像,也许技法并不完美;这是为了画面节奏感的需要。有时太过完美地表现技法,反而会使画面显得拘谨。这幅作品命名为《纸老虎》,老虎在现实中是凶猛和挑衅的,就像战争给现实带来的损害。这幅作品用象征性的手法,根据直觉与材料带来的肌理和痕迹,描绘了一个抽象的、没有暴力的战争。 上面两幅是比较早的作品,混合技法。将画布晕湿以后,将颜色撒到画布上。根据偶然的痕迹效果,再进行下面的描绘。作画之前没有题材或对画面的设想,追求绘画的偶然性和绘画语言的研究。 《腐烂的桃子》95x65cm 2013 布面油彩 2013年后的油画作品,主要是油画材料。 创作主题较早期作品,研究方向更明确化。时间的概念经常出现在我的作品里。例如物体上保留的时间的痕迹:霉菌,锈迹,味道,包浆……存在的生命与死亡的对话。时间在我的作品里,不单单是指岁月的时间流逝;也体现了一种内时间,即不同的心理时间在作品里的碰撞。 《孤独的守望者》60x100cm 2017 布面油彩 《角落》60x60cm, 2017,布面油彩 《梦》60x100cm, 2017,布面油彩 《一根绳子的自由》 当代主义 40*80cm 布面油彩 《荔枝先生》92x74cm, 2016,布面油彩 《南瓜》,55x66cm,2016,布面油彩 《小东西之六》,20 x 20cm, 2016,木板油彩 |